教学动态

《医患沟通学》情境模拟赋能医学人文教育-yb体育官方

发布时间:2023-06-14浏览次数:10

“老师,我社恐,看见病人我就不好意思开口!”

“老师,我知道人文关怀很重要,可是一见到病人,我就啥都不记得了!”

“老师,医患沟通的理论我学了不少,可是还是不知道如何去共情!”

 

当面对病人时,很多同学都有着上述同龄人的困惑和烦恼。然而,优秀的交流能力、温暖的人文情怀、高效的团队合作和领导力,是每一位医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和“软”实力。

为克服临床教学中这些难点和痛点,苏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医患沟通学》课程团队经过反复实践,弥补既往单纯课堂理论授课的弊端,探索出融课程思政、情境模拟、团队学习、形成性评价等多元素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沉浸式模拟教学中不断体验、反思、内化、再实践,让专业知识多一些人伦的温暖、人性的智慧,为医学生插上医学人文精神的翅膀,使之真正成为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白衣天使。

三年来,该课程深受学生好评,已成为学生口口相传的“宝藏课程”。

特色一:在欢乐体验中反思学习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将抽象的沟通技能、人文精神真正转化为医学生的临床能力,教学团队对课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框架改革。在重点保留必要理论课的基础上,极大限度地拓展实践,实践与理论课时比高达2: 1。课程遵循“体验式学习”原理(david kolb),使学生在“体验、反思、内化、再实践”的学习环中反复多次练习,在安全的教学和心理环境下,不断勇于尝试、试错和反思,从而逐步掌握人文与沟通技能,建立职业自信。

 

特色二:在情境角色中感悟共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在一定情境中通过互动交流,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建构形成新的认知。因此,我们在临床情境设置中,充分考虑并覆盖了内、外、妇、儿、重症、纠纷等多学科,收集了临床沟通中常见的各类矛盾冲突的情境要素,引导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揣摩自身角色之思维,感悟角色之心境或痛楚,通过角色代入与换位思考的方式,明白医患双方立场观点之殊同,培育共情能力和同理心。同时,情境模拟还极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经历,每个人在交往活动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经验,从而内化为认知并指导以后的工作。

 

特色三:融教学思政目标于案例

好的课程必须具有明确的、可实现、可测量的教学目标(即符合smart原则)。教案的设计不仅覆盖多学科,更考虑到教学目标和案例难度的分层递进,从常规结构化问诊、健康咨询,到知情同意、诊疗决策、情绪识别与安抚,将抽象的教学目标、思政教育要点融入鲜活的临床案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立德树人。

 

特色四:我们不一样,没有考试

评价是教学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虽然没有期末考试,但我们更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知行合一。在课程学习中,一方面,学生需要运用先备知识,在模拟情境中展现应有的职业素养和沟通技能,采用小组式讨论、学生互评、sp评价和导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反馈沟通技能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需要学生tbl团队协作并角色扮演录制视频作业,撰写心得体会小论文。在最后一课时,组织优秀视频作业小组汇报演出,由学生当场投票并颁奖。最终结合学生出勤率和课堂表现按权重给予评级,因此课程教学整体体现出多维度、综合性、形成性评价的人才培养特色,同时教学相长,学生们也帮助授课团队不断修正和提高。


三年的改革探索,学生对《医患沟通学》课程和师资团队给予了高度认可和鼓励。对“理论授课”和“模拟教学”的满意度分别为88.93%98.91%,对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满意度为95.89%,有94.52%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向同学推荐此课程,并表达对体验更多情境模拟案例的渴望。与此同时,课程也获得了教学督导和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可。课程成果获评2022年苏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入选2022年苏州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苏州医学院本科教学示范课堂。

知识、技能、态度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缺一不可。《医患沟通学》课程全框架改革探索的经验为医学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国家新医科建设背景下,第一临床医学院及其教师团队仍将继续坚持为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做出积极努力,为推进健康中国、服务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