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名医、肺癌诊疗专家:苏春霞-yb体育官方

发布者:吴德建发布时间:2023-10-01浏览次数:50

苏春霞,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肺科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肿瘤科行政副主任。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2022年世界肺癌大会秘书、美中抗癌协会执行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委会副主委、csco转化专委会副秘书长、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上海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主攻肺癌精准靶向、免疫治疗及耐药机制与对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上海市科委及申康三年行动计划等十余项课题。主编(人卫版3部)专著8部,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为代表的sci论文50余篇。获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优秀杰出青年医师,上海卫计委青年五四奖章,第三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2021-2022年连续获得“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肺癌领域优秀典范2021-2022连续获得梅斯医学肿瘤科研专家卓越创新奖,20172019年两度获得上海市抗癌协会优秀秘书长称号。获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二等奖,上海市创新教育二等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医患同心,共战肺癌

苏春霞于1999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2004年攻读苏州大学肿瘤学,依托于上海市肺科医院培养,2007年毕业后留上海市肺科医院工作至今,亲眼见证了肺癌治疗方案的变迁,肺癌的内科治疗从过去只有化疗,到迭代出现的各类靶向药物,以及2018年中国开启了免疫治疗的元年。她曾收治一位年仅28岁的女性患者,发现时已有肝、骨远处转移,病理穿刺结果为低分化腺癌,遗憾的是没有检测到有基因突变。如何能够尽可能延缓她的生命呢?在和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了病情和治疗方案后,病人很快从为什么是我的情绪中走了出来,愿意积极配合一切治疗方案。当时正值免疫临床研究开展中,家属态度非常坚定地告诉苏医生,他们信任她,愿意尝试一切可能的治疗方案,搏一搏,即使失败了也绝不后悔。

病人的信任给予了医生更加坚实的力量,在参加临床研究接受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结果是可喜的,在治疗一年半内,患者的肿瘤控制稳定,回归正常生活中。其实,医者的治疗过程,有时候并不仅仅是单向的帮助,也是双向的奔赴。

随着药物选择越来越多,苏医生的门诊看到很多晚期肺癌长期存活的患者,许多在苏医生这里看病的患者都感觉自己很幸运,一位接受靶向治疗的患者说:

恶性肿瘤对于每个家庭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人人都期待得到及时的帮助和专业的救治,但毕竟医护人员的精力时间都很有限,在苏医生这里3年多,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医者仁心,苏医生真的是一个在用心为病人和家属做事的好医生,作为患者家属,遇到一位仁心仁术的专业医生是十分幸运的。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认真地写评价。谢谢苏医生近5年来对我的治疗帮助,虽然期间病情也有反复进展,但在苏医生治疗方案的指导下,都能有所缓解。除了药物治疗,她不断给予我心理暗示,提高我战胜疾病的信心,每次看过苏医生门诊后,心理会有一种完全放松的感觉,让我有能力与癌共舞,这和药物治疗同样重要。做你的病人真的很幸运!

肺癌的治疗在过去二十年发展日新月异。苏春霞所在的肺科医院肿瘤科团队长期开展肺癌治疗靶点挖掘及临床转化研究,肺癌的早诊率从69%提高至95%,分子检测帮助95%晚期肺癌患者找到驱动基因,越来越多的病人在医院治疗方案引领下,获得了长期生存。而每个患者所在地域、医保覆盖、家庭经济背景、个人需求等情况都不尽相同,诊断明确后,治疗方案并不是唯一的,苏春霞会带领下级医生和患者(家属)进行详细充分地沟通,寻求最适合患者的方案,同时,苏医生定期参加志愿者活动,对一些参加临床研究或者特殊用药患者采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对患者开展全程治疗中全方位的照护。

 

教学相长,做医教研的有心人

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苏春霞师从周彩存教授对于肺癌诊疗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研究生毕业后,苏春霞在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开始了十余年的医、教、研三栖全面发展的执医生涯。

苏春霞任肿瘤科的行政副主任、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负责肿瘤科教学科研工作,肿瘤科曾获同济大学医学院最受欢迎实习科室;负责指导培养青年医师/进修医生,承担同济大学医学院本科生、研究生教学课程的工作,并出版了《肺癌的免疫治疗新进展》《免疫治疗(中文翻译版)》《肺部肿瘤学》等6部专著。苏春霞在培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上成为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格外注重研究生的教育,以身作则,在临床、科研及世界观等多角度培养学生,以培养新时代下的优秀临床医生为准则,悉心培养了硕士、博士若干名,课题组学生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10人次获得上海市抗癌协会雏鹰计划,获得同济大学优秀毕业生等。

谈起科研,苏春霞认为自己科研的起点在于兴趣,记得20149月第一次来到上海市肺科医院与导师周彩存教授见面的时候,周教授第一句话说,“做医学研究生还是需要先做好科研的,你先去实验室吧。”这句话受益终生,科研的灵感来自临床问题。对某个临床问题比较感兴趣,顺着这个问题寻求思路,去实验室验证。实验室转化出来的成果应用于临床,给予更多患者生命的希望,造福更多的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些带给她的成就感比单单治疗某个患者要更加强烈,这也是临床转化研究所带来的乐趣。

科研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面对科研道路的拦路虎,苏春霞表示,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有很多可以合作的空间和拓展的科研方向,比如我们和国际iaslc(国际肺癌协作组织)、mskcc(凯瑟琳纪念医院)等肿瘤学大咖们,国内其他大学及基础转化领域、免疫基础等专家合作,利用业余时间线上沟通,建立并完善国际交流和全国多中心mdt平台,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碰到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随着肺科医院肿瘤科这个平台的迅速发展,《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中肺癌部分及肺毒性部分连续两年由苏春霞执笔。作为全国指南的执笔者,有压力就有动力,肺科医院的肿瘤科要在临床转化研究方面做的更快更好,才能把更多的证据提供到指南中,苏春霞带领团队在肺癌免疫治疗标志物方面及肺毒性方面做了不少临床和转化研究,她牵头全国多中心的免疫治疗临床研究以及生物标志物的大型临床及转化研究,部分研究结果写入到了csco指南中,用于指导我国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及肺毒性的处理。

 

国际交流,向世界发声中国速度

苏春霞在2016年获得了iaslcmentorship award,到英国皇家马斯顿大学访学,导师mary obrien教授带她参加一次欧洲肺癌会议,进行交流学习过程中她发现,欧洲国家的肺癌诊疗通路要远远慢于我们,他们从诊断到治疗需要花费14天到1个月的时间。而她所在的单位,只需要四天。当把两者之间的差异现状与欧洲专家交流时,他们直呼amazing,并邀请把这个诊疗流程写下来。在时任欧洲癌症官方ejc杂志肺癌主编mary obrien教授的邀请下,苏春霞把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癌诊疗通路的具体情况描述了出来,并发表在了ejc杂志,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了中国速度。对此,苏春霞谈到:我们中国的肺癌届医生其实做了不少事情,但国际上不一定清楚我们的发展情况。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需要把我们已经做到的事情落笔写下来,发表出去”。苏教授多年来和国际专家保持良好的沟通,其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肺癌会议上展示,也因此成为了2022年世界肺癌大会的秘书,在此次肺癌大会上传递了关于亚洲女性罹患肺癌基因易感性的报告,获得与会专家一致好评。同时,作为iaslc官方播客的中方主持人,苏教授组织并主持国内顶级大咖分享国内药物临床和早诊早治以及基础转化研究进展,向世人传递中国声音;作为美中抗癌协会执行委员,苏教授负责组织act活动(携手抗癌),积极促进国内外从事肿瘤领域的临床和基础专家分享学术经验和科研成果,并促成相互合作,打造临床和基础合作的平台。


 不忘初心,医路前行

悬壶济世的理想并没有被忙碌的工作日常所磨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扎根群众这片肥沃土壤。肺癌发病率高,专科医院就诊人数多,周转率快,对患者心理的疏导和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的宣教就难以做到很细致。这时候,就需要医护人员在患者出院以后,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肺科医院应需组建了一支志愿者团队,苏春霞是其中的成员之一,这条暖心医疗路,苏春霞一走就坚持了好多年。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志愿者跟踪随访的人员,他们由于获得了更多的心理上的支持,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医院人手有限,受益的人数也受到较大限制,苏春霞呼吁更多的人能加入这支队伍,多方面多层次地和肺癌患者沟通。人与人的沟通很奇妙,有时在细节方面的关注会大大增强相互间的信任,有时候不经意的几句话,可能就会完全改变患者对于治疗的态度和信心。

与此同时,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治疗对于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让更多的民众了解肺癌这种疾病,苏春霞还积极投身科普事业,她申报的项目肺癌免疫治疗的科普教育荣获2018科普贡献奖二等奖,肺癌诊疗的科普教育荣获2019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二等奖,荣获2022年上海市抗癌协会科技奖(科普奖)。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近两年,苏春霞积极投身到上海保卫战中,积极响应组织的号召,抗击疫情是每一位医生的职责所在,她积极投入其中,组织疫情下的抗肿瘤治疗如何开展等系列科普宣传活动,与大家共同奋战在隔离病房;作为医师组长参与上海援琼医疗队前往海南三亚第四方舱工作。期间经历了高温高湿天气的考验,每日需穿戴密不透风的防护用品进行高强度的疫情防控作业,带领队伍顺利的完成了援琼医疗任务。

 


感悟:在苏州医学院的本科阶段和苏州大学的肿瘤学研究生阶段的系统训练,奠定了职业生涯的基础,拥有了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正是在国内国际从事胸部肿瘤专业领域顶级大咖的带领下,能够身处其中砥砺前行,“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肺癌领域的诊疗正在蓬勃发展,靶向治疗新药不断,免疫治疗受益人群不断扩大,临床研究开展如火如荼,一切尚是最好的时代,能在肺癌诊疗领域留下一点痕迹,是从医人的幸运。愿医患都能共同把握当下,共同努力,尽所能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早日攻克癌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