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拥有124年的悠久历史,是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航天局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苏州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隶属于苏州大学,是一所集心血管科研、教学、临床三位一体的医学科研机构,其前身是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心血管外科研究室。2011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获卫生部批准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以此为主体,整合苏州大学相关学科优势资源,2012年9月苏州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正式成立,现为国内本专业领域大型科研机构之一;2014年,由江苏省科技厅批准,成为江苏省心血管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21年,获批为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苏分中心、江苏省心胸外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2022年,获批为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医学创新中心。
研究所现有科研用房面积约2600平方米,设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与转化实验室、干细胞与心血管转化医学实验室、干细胞-外泌体与再生实验室、心血管发育和再生实验室、组织工程与再生实验室、心力衰竭机制与转化实验室,配备有超高分辨率动物超声系统、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膜片钳、分选流式细胞仪、光片显微镜等大型科研设备,总固定资产约1.98亿元。
研究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现有pi 7人,教授及特聘教授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2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9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江苏省医学杰出人才1人,省双创人才及团队领军人才6人;省特聘医学专家3人。多人担任国际学术杂志编委以及二十余种国际顶尖杂志的审稿人;获美国心脏协会、国际心脏研究协会等国际顶尖心脏研究协会授予的多项奖项。
所长沈振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苏州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江苏分中心主任、江苏省心血管外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心脏大血管医学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心胸外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任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江苏省医学杰出人才、苏州市杰出人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从事心脏大血管外科41年,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5年。主攻危重症心血管疾病诊治,研发的多项创新技术填补了省内、国内空白,取得突破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1项,发表sci论文14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三完成人)、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科技奖项 18项。
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是心血管病研究所的鲜明特色。长期以来,研究所以转化医学为宗旨,针对各类重症心血管疾病临床瓶颈进行精准医学研究,重点开展干细胞技术的转化医学研究、心力衰竭的机制及转化研究、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研究、大血管疾病病因及预警研究、心血管发育与遗传性疾病研究等前沿科学研究,并转化为临床新技术,带动学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提升学术影响力。同时,研究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分别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得克萨斯医学中心、美国nih、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
自1996年以来,研究所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89项,总经费超1.39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46项,包括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发表sci论文270篇,多篇被《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jacc》、《nature review cardiology》等著名杂志收录,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干细胞治疗心衰的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各类科研奖项18项。2021年10月,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人源ipsc-cms细胞被遴选为航天试验细胞,随神州13号运载火箭进入中国空间站,完成了世界首个外太空活细胞研究,首次实现了空间站细胞钙荧光信号的实时监控,被央视新闻联播直接报道。
通过大力发展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研究所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上,2018-2022年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排名全国前五。
二、岗位待遇和支持措施
1.学校为全职博士后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绩效奖励,三年总薪酬最高可超120万!
2.学校鼓励博士后申报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资助项目,所获得的资助补贴不计入总薪酬,全部叠加发放!
3.在站期间可根据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相关规定参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4.对于绩效评估优秀的全职博士后,可优先推荐应聘校内教学科研岗位。
5.享受落户、医疗和子女入园入学等生活服务保障。
三、岗位要求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身心健康;
2.一般应为35周岁以下、新近毕业的博士生;
3.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研究潜力;
4.符合我校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招收条件;
5.在站时间为三年。
四、岗位需求
导师 | 研究方向 | 招收 人数 | 招收要求 | yb体育官方的联系方式 | 备注 |
沈振亚 | 1.心衰综合治疗(细胞治疗、机械辅助、心脏移植)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 2.危重主动脉疾病的救治、病因(遗传与代谢学)及预警转化研究 3.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 4.心血管病治疗复合技术研发与临床应用 | 4 | 近年在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等相关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发表过领域内较高水平科研论文,具有较强的追踪前沿、独立设计和掌握先进研究技术的研究经验者优先。 | zhaoyue@suda.edu.cn |
|
胡士军 | 1.人诱导多能干细胞及其来源心脏类器官与心血管疾病机制解析和药物分析; 2.利用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空间环境(失重、辐射)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机制并探索防护治疗方法。 | 2 | 近年在生命科学、基础医学、特种医学和临床医学等生物医学相关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发表过领域内较高水平科研论文,具有较强的干细胞和心血管病理生理学背景的研究经验者优先。 | shijunhu@suda.edu.cn |
|
韩延超 | 心血管发育和再生 | 1 | 1. 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 2. 有以下任一领域研究经验: (1) 发育或再生生物学;(2) 心血管病理或生理学;(3) 生物信息学。 | ychan@suda.edu.cn |
|
吴江斌 | 心力衰竭的分子机理研究 | 1 | 1.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 2.有心血管领域研究及小动物实验经验; 2.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高水平研究论文者优先; 3.具有生物信息学研究背景者优先。 | jbwu@suda.edu.cn |
|
王飞 | 能量代谢稳态与血压调控 | 1 | 1、心血管生理、药理或生物化学相关专业背景,以第1作者发表中科院二区论文2篇或一区论文1篇 2、有糖脂代谢、线粒体功能、心血管-肾脏生理或病理生理研究背景优先 3、掌握多组学联合分析方法,熟练掌握r、python、c 等语言优先 | wf@suda.edu.cn |
|
李杨欣 | 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 | 1 | 近年在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特种医学等相关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发表过领域内较高水平科研论文,具有较强的追踪前沿、独立设计和掌握先进研究技术的研究经验者优先。 | yangxin_li@yahoo.com yangxinli88@aliyun.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