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成功举办110周年庆系列学术活动——“医药学 x” 科技创新高峰论坛-yb体育官方

发布者:吴德建发布时间:2022-11-05浏览次数:1040

114日上午,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110周年庆系列学术活动——“医药学 x”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在苏成功举办。

上海交通大学陈国强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马大为院士、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潭蔚泓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樊春海院士、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季勇教授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报告。苏州大学副校长吴嘉炜教授,苏州医学院院长詹启敏院士,苏州大学分子酶学研究所所长王志新院士,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执行院长徐广银教授,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副院长龙亚秋教授,蚌埠医学院院长翁建平教授参会。



吴嘉炜副校长致欢迎辞

吴嘉炜代表学校向长期以来对苏州大学、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提供支持与帮助的专家、领导表示感谢。她从学科、平台、人才、科研等方面全方位介绍了苏州大学和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的发展状况。吴嘉炜指出,学校和医学院都要紧抓科技创新,坚持人才强校、科技强校的发展战略,利用苏州的区位优势,争取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全面推进“双一流”高校的建设,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詹启敏院士致辞

詹启敏表示,“医药学 x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亮点突出、特色鲜明,为庆典大会及相关活动作了精彩预告。他指出,苏州医学院作为国内最早建立的医学院校之一,为我们国家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做出过巨大贡献,大幅提升了我国医疗服务水平。202177号,根据国家发展需求,响应时代呼唤,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开启四方共建的新征程,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詹启敏强调,医学院的发展要遵循医学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兼顾医学教育系统性完整性,保持相对独立性。未来需做到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信结合、医文结合,要通过创新交流方式,广泛开展合作,敞开胸怀,互学互动,共同助力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高质量发展。



在随后进行的论坛上,陈国强、陆林、马大为、潭蔚泓、樊春海五位院士以及季勇副校长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陈国强院士:《涵养优良学风 强化基础研究》

陈院士首先向苏州医学院成立110周年表示祝贺,他表示,年轻人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做有知识、有内涵新青年。年轻一代要脚踏实地,重视学风建设与基础研究。他强调,医学院的发展要坚持科技创新,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诊断和预防的基石,要鼓励青年人用心做事,改进学风和作风,通过基础研究了解新原理、新理论、新认识、新规律,要带头打破壁垒,鼓励学术争鸣,在科技上自立自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强化使命驱动,加强协同合作,实现重点突破!



陆林院士:《国内外脑科学计划研究进展及形势》

陆院士分享了全球脑计划研究、中国脑计划相关研究情况,提出了未来疾病诊疗突破的方向。他表示,中国脑计划研究在全球布局大,覆盖全,定位准,投入多。未来,中国将深挖基础科学潜力,将基本科学原理与临床应用深度融合,通过ai赋能临床科技,用5-10年的发展,显著推动临床医学的进步。



马大为院士:《小分子药物发展的思考》

马院士指出,生物医药离不开化学,小分子化合物是药物发展的主力军,其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学术界,我们不仅要做合成,发表文章,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原理。虽然天然产物合成与分离纯化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截至目前,发现新药物取得的突破都未能达到青蒿素的高度。马院士指出,新药研发深度创新业已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从高活性的天然产物入手,通过表型筛选、深入的结构-活性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将为新药创新等科学研究开辟新的道路。



谭蔚泓院士:《单个癌细胞的数字化蛋白分子图谱》

谭院士表示,现代医学已进入分子医学时代,要从分子水平对重大疾病进行理解、诊断、治疗和预防。绘制单个细胞的数字化蛋白分子图谱是从分子水平了解细胞进而实现精准医学的关键。细胞膜作为细胞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的疾病标志物和药物治疗靶标,在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细胞膜表面进行全面的分子解析是实现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人脸识别式”多参数精准诊疗的基础。谭院士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利用核酸适体将高通量基因测序的巨大能力转变为对细胞膜表面蛋白的分子认知能力的研究,讲述了绘制细胞表面蛋白分子图谱和疾病分子分型领域的重要进展,并重点探讨了其临床应用价值。



樊春海院士:《从生物力学角度谈转化医学》

樊院士介绍了转化医学国家设施的建设以及上海交大相关设施平台的建设,由设施技术工艺系统(平台)、闵行基地、瑞金基地,构成了临床发现和提出问题、平台支撑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临床试验系统支撑高效转化研究的格局。开放运行体系,面向用户开放的类型化实验室,按项目任务团队流动管理。以运动转化医学为例,他指出,如何从现象学表述到科学本质,是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而多学科的交叉关键点在于发展新的工具。



季勇副校长:《心脑血管疾病科研创新》

季副校长从“科研管理工作新举措助力科技创新,学科交叉促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两个方面作了报告。他指出,要坚持“医学优势学科引领医学学科群群体提升”的特色发展道路,构建分层渐进培养体系,建强建优高水平科研平台,实行“破五唯”科研组织模式改革。他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提出要通过基础学科与临床多学科交叉融合来解决实际问题,鼓励临床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基础结合临床,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以关键核心问题为导向,推动医药成果转化。



本次高峰论坛于线上线下同步开展,共800余人参加会议。院士们用精彩的报告为接下来苏州大学医学教育110周年庆典活动做了预热与暖场,让与会人员享受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盛宴。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