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举办苏州大学医学教育110周年发展大会医学科技创新论坛,本次论坛以“开拓创新,有组织地打造新医科”为主题。南通大学顾晓松院士,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肖伟院士,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姜保国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邬堂春院士,苏州大学副校长吴嘉炜教授,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院长詹启敏院士、执行院长徐广银教授、副院长龙亚秋教授现场出席本次论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陈志南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李校堃院士在线参加。论坛开幕式由徐广银主持。
吴嘉炜副校长致欢迎辞
吴嘉炜代表学校向参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专家拨冗出席苏州大学医学教育110周年发展大会表示衷心感谢。她向专家们介绍了苏州大学的建校历史和发展现状。吴嘉炜强调,苏州大学历经百年奋斗,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今站在新的时代坐标,我们将科学谋划未来发展蓝图,继续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争取将苏州大学建设成为一所更有格局、更有情怀、更有作为的大学。
詹启敏院士致辞
詹启敏院士致辞中对各位专家参加苏州大学医学教育110周年发展大会表示诚挚感谢。他指出,110周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我们在这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他强调,我国医学面临的现实是:大部分的化学药物知识产权、大型医疗设备和临床指南来自国外或借鉴国外。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这些都成了“卡脖子”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只有创新,因此“开拓创新,有组织地打造新医科”是时之所需和势之必然。
在随后进行的论坛上,陈志南、顾晓松、李校堃、肖伟、姜保国、邬堂春6位院士分别作了主题报告。
陈志南院士:《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调控与免疫介导机制及转化研究》
陈志南介绍了团队2019年在nature杂志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在内的研究成果,首次阐明间皮瘤和结肠癌中通过ecad-nf2-hippo-yap信号通路轴抑制肿瘤细胞铁死亡的新机制,并首次发现e-cadherin下游分子merlin可作为间皮瘤铁死亡治疗敏感性的标志,为癌症综合治疗提供了新方法、新策略。陈志南表示,目前癌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我们将继续致力于相关研究,希望能突破科技瓶颈,攻克难关,让癌症成为历史。
顾晓松院士:《组织工程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
顾晓松简述了自己的科技人生,他指出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并强调坚持“真善美”是做人、做事、做科学的内在要求。顾晓松从组织工程的概念谈到自己科研工作的思路与方法,他指出,医学组织工程领域的相关研究一直引领发展,医学组织工程中的新产品、新技术从诞生到临床应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可长达20年。顾晓松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为人类文明做贡献,要取得一流的学术成果和国际影响力,务必要坚持科技创新。
李校堃院士:《开放共享 融合发展打造医学院发展生态探索实践》
李校堃分享了温州医科大学的发展成就,他指出,医学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环境和生态,作为不在省城的高校,也要先试先行,打造医学院发展新生态,着力于人才培养。李校堃指出,要打造良好的医学发展生态,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基础与临床结合诊治疾病;学校与医院的深度融合培养人才;学校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科研成果要赋能地方产业发展。
肖伟院士:《大数据科学探索中成药复杂体系的智能制造和技术应用》
肖伟表示,目前我国人口红利消失,人口成本上升,要把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中国创造的重要驱动力,推行再工业化的运动,从而保障实体经济稳健发展。肖伟指出,对基于大数据的功效成分群深入研究,进行全局建模与工艺优化、工艺仿真和连续制造,在大数据中挖掘出更多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在中医药方面,工业大数据是中药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以功能制造为核心,以大数据为驱动的中药智能制造的策略是目前开发的主要方向。
姜保国院士:《临床医学研究的创新与思考》
姜保国分享了自己的临床研究工作。他指出,在临床医学研究中,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优势,明确研究的目标,要不断丰富临床思维,发现疾病发展规律,在研究过程中探索新的诊疗方法,从而产生新的临床思路。医学创新研究的目的是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器官功能。姜保国强调,从事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惧潜在风险,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果。
邬堂春院士:《疾病的病因研究与防治政策》
邬堂春从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政策和指南的制定等方面分享了目前的研究进展,他指出,要将精准医学和系统流行病学(大环境与大健康)结合起来,建成前瞻性队列的样本库和信息保存处理平台,建立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银行,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他强调,面对全民健康的需求,我们要不断提升科研水平,获取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
本次高峰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共有700余人参加。院士主题报告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为苏州大学医学相关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